□李英锋
“只有‘优秀的毕业生’才能出席毕业典礼。”6月8日,苏州大学发布了《关于举行苏州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的通知》,该通知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原来,在通知中,出席对象一栏,只有“2019届毕业生代表”。对此,许多苏州大学的毕业生调侃:“不够优秀你都出席不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当天,此事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6月9日凌晨,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调整苏州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方案的通知》,将出席对象调整为“2019届全体毕业生”。(6月10日《扬子晚报》)
又到毕业季,又到离别时。苏州大学的第一份毕业典礼安排方案让很多毕业生感到意外、遗憾、失落,更添离别的伤感与惆怅,也引发了舆论的吐槽。苏州大学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和舆论的声音后,及时调整毕业典礼安排方案,积极克服困难,协调场地,将毕业典礼参加范围扩大到“2019届全体毕业生”,满足了毕业生的需求,也算从谏如流。
诚然,苏州大学的校内场地不足,协调校外场地确实遇到了困难,学校最初准备让“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有不少无奈的成分,对此,我们不必过分苛责。但是,这个插曲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学校在毕业典礼准备工作上的疏失,折射出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的强烈意愿,对各大学的毕业典礼筹备安排都有镜鉴意义。
毕业典礼还是应该由学生亲力亲为,不能变成“代表典礼”。毕业典礼是大学的送别仪式,是大学的最后一堂公开课,也是大学生的毕业总结、毕业句号,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人文教育意义。大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是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近乎于一项应然的权利,而这项权利是平等的,实际上,放眼国内外,大学组织全体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是一种惯例,大学于情于理于责都应该也有必要为全体毕业生搭建一个毕业纪念平台,组织一个人人均可参与的毕业纪念仪式,让每一名毕业生都有机会以离别者的身份再深情地拥抱一下母校,感受一下母校的温情。当然,一所大学每年毕业的学生可能多达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学校的场地很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举办毕业典礼的要求,而校外的场地也可能因种种原因在毕业季那几天与其他相关活动撞车,难以保障到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思路,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拿出更灵活更多样的毕业典礼安排方案,比如,把毕业典礼适当提前或延后几天,避开一些大型场馆的活动密集期,临时借用一下其他学校的场地,把更多露天场地甚至中型场馆纳入选择范围,把毕业典礼化整为零,多办几次……办法总比困难多,想想办法,困难就一定能够被克服,全体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大学之大,在于其精神和灵魂,在于其自由、包容、博爱、平等,而大学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大学应该用一场平等的毕业典礼为大学精神盖上一枚鲜红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