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6星期六 50214

致敬那时童年

浏览:113 来源: 时间:2023-05-07
國際日報 - International Daily

日前,偶然入手一套有点特别的书。这套书是套装三集,每集薄薄十册,名为《民国课本精选》,是一套将旧时课本翻版重排的新书。书被快递员送到那天,有同事碰面,看到这套书的书嵴上标注著“儿童国学 晨诵午读暮省”字样,戏谑说,你要返老还童啊。

秋日午后,翻阅这套与众不同的“课本”,还真是觉得童心未泯是件好事,因为我太想让自己在还是一颗童心时,就读到这些融合著六艺之学、渗透著诗词歌赋、启发著孩童“善的心性”的文字。

随手抽出《民国课本精选 晨诵》中的一册,这一册的主题是“四季读书好”。随手一翻,见这样的灵性文字:“秋天早上好,白云飞,红叶飘,月光淡淡星光小,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得到。”在《午读》中抽出一册,见主题是“立德修身”,在“睦邻”一页写有四句:“母在厨房,制糕已成,命儿捧糕,送往邻家”。这样寥寥数语,写在温润童稚的插画间,短短几行,却透出情深意长的教导。

读到爱不释手,拿回家给母亲看,因为这套书每一页都是大大的字,每一页都有和文字搭配的图画,每一页都有大大的留白,料定老人会读来轻松愉悦。果然,母亲很是喜欢。她老人家1947年上小学,她还记得当时用的语文课本,也是这样薄薄的一册册分成不同主题。她上小学时,东北经过了日本投降和光复后的社会秩序重新调理,已不知那时用的课本是谁来编撰。母亲只记得第一课学的是“一个人,一个口”,第二课就是“一个人,两只手”。一个“人”字,就学写学读了好几天。母亲的这个忆述,让我想起了曾经读到一篇文章,是写叶圣陶先生如何编著小学课本的,只一“人”字,给教师阐释这一撇一捺用的教授法,就有两千字之多。年逾古稀的母亲自然已经记不得她的老师如何讲授“人”字,可她清晰地记得,当她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灰心丧气时,她的老师说你每天放学来我这,我给你补上不会的课程,从那以后母亲常去老师家,后来读书成绩都是极好的。

翻看这套翻版的民国老课本,从编著者做的序中得知,课本曾经的编著者都是星光熠熠的国学大家,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张元济……如此芝兰君子,心底善良磊落,他们手中的文字导人向善、向美。学者来自民间的,课本无关君王军阀权贵,每一篇短文,哪怕是寥寥数语,也都透著民众皮肤上的冷暖。

“父往他乡,女随母,送于门外,请父早归。”“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这平实的话里,其实含有仁、义、礼、智、信,并有情趣;全然不说教,但不乏修为和养心之意。

据说,联合国一份档用五个国家的文字打印,中文是最薄的那一沓。中文的概括力之强,也许我们没有完全认识到。而小学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已领教过,我们的童蒙打开,是标配了这样传递画面又传递音律的国学之美吗?

家里有几个纸箱,满满装的都是我挑拣留存的家人的课本。有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几册语文书,有妹妹高中时的语文教材,有儿子小学初中的语文和图画书。几经搬家,都没舍弃。留著它们,就像留著自己一家人的童年时光。那些课本上,不免有乱涂乱画的痕迹,而今,那些涂抹成了那些书本最珍贵之处。那些沉睡的课本,外看有仪表,内中还透著心思秘境。记得有人说,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不论是民国老课本,还是我留存的旧书本,那些画面的景深里都写满成长的道理。

我更希望我手里捧读的是“二手书”,是真的民国老课本,想看到这些书曾经的小主人,在上面留下痕迹,哪怕只是加点划线,让我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童蒙打开时的气息。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